秦大河:应对气候变化须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5月11日做客西南联大讲坛第十八讲,在题为《气候变化科学与未来地球计划》的主旨演讲中,秦大河指出,全球正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暖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举措是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秦大河首先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相关情况。IPCC是经联合国大会批准、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组建的国际科学家组织,该组织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区域、有科学背景的一线专家,旨在定期为各国决策者提供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影响、风险、适应,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
IPCC每6年编写一次气候变化科学的综合评估报告,该项工作在构建和传播人类活动影响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IPCC也因此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秦大河参与了2014年11月发布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创作。他指出,第五次评估报告最关键的三条信息是,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明显;人类对气候的干扰越大,则面临的风险就越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随后,秦大河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他以大气圈、水圈、冰冻圈为例,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图表,指出全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总体上是增暖。并预估,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继续上升,热浪出现的频数和时间将增加,不排除偶尔会出现冷冬。
秦大河指出,气候变化在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影响将更加广泛,风险也大大增加,并用视频短片生动地展示了205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世界可能的模样,包括洪水、高温、飓风、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
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此,秦大河分析,21世纪末及以后的全球变暖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实质并连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秦大河认为,除了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适应气候变化之外,最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摈弃粗放型、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而要实现这样的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学技术。
秦大河还为观众介绍了“未来地球计划”。该计划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将以“动态地球”、“全球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为研究主题,以期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有一种新型的科学,能融合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和社会团体,从而实现一个更加灵活的全球创新体系。
演讲的最后,秦大河还与现场观众就气候变化相关话题展开了互动交流。演讲结束后,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叶燎原为秦大河颁发了嘉宾演讲纪念证书。
西南联大讲坛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校共同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智平台。目前,已有18位各领域的杰出人物登上讲坛演讲,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